2017年10月16日 星期一

質性研究是什麼?




質性研究英文為Qualitative Research,它是相對於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的另一種研究取向。

現在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或EMBA研究所,畢業前的魔王關還是以論文為主。而要進行論文時,很多學員免不了問我的問題之一就是:「我要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完成我的論文?」

其實這個問題可大可小,但我以過來人經驗分享,你先「非正規地」在心裡思考一下:「我的數字觀念或是統計學的好不好?」、「作文表達或寫文章的能力還可以嗎?」
這兩問題,我們先假定是二選一的問題,不要說你兩個都不會,或兩個都沒問題。總有一個比較行,或總有一個比較不排斥吧?

例如,大叔我承認,本人不喜歡數字分析,因此你可以說我數字觀念,我完全欣然接受。但至少我自學生時期的作文還可以(尤其這要感寫我的高中國文老師),因此,我在碩士及博士班的論文或paper都自動「趨吉避兇」地選擇Qualitative Research,也就是質性方法來進行。長年累積下來,也更加體悟到它的博大精深。我認為質性研究的理念、方法,窮我一生也學不完,它的樂趣是愈走進去,愈讓人感到無可形容的「浩瀚與美麗」。

寫到此,可能有人會challenge:要用什麼研究方法,應該要看研究主題而定吧?!這種說法,我並不否認,也沒有不同意。不過,我剛剛寫的「非正規」別忽略了。

換句話說,你要先想好自己擅長數理及統計分析或文字資料分析詮釋,再去思考題目?還是想先好你要研究的題目,再去找適當的研究方法,即使是你所不擅長或沒興趣的方法,你也願意很辛苦地去學那個研究方法?!

 
拿我自己的經驗來說,本人自認沒那麼多功夫,及那麼強的意願去碰量化(我有自知之明,那是我學不來,也用不好的)研究法,所以在設計論文題目時,都會以質性角度來設計。這對我後續進行論文時,省力省時很多不說,最主要,不會一直懷疑自己做得到嗎?也不會一直產生矛盾,覺得這篇研究連自己都無法說服,口試真的能過關嗎?

再拉回到今天要分享的題目「什麼是質性研究?」

質性研究(有人稱質化研究或定性研究)按Juliet CorbinAnselm Strauss兩位質性專家在 “Basic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一書中,簡明扼要的一句定義:「質性研究乃指任何不是經由統計程序或其他量化手續而產生研究結果的方法

是不是!多麼振奮人心的一個定義啊!!

「統計不行的朋友們」,別再懷疑了,不如試試質性研究之路吧!想一個和質性取向無違和的題目,勇敢地走出去,進到田野中,你會發現與人的互動,所採集到他們的心聲,會幫您啟發出一堆靈感,也會讓您學到很多該領域不為人知的know-how,更會讓您看到另一個未知、與你所想像不同的世界。

質性研究可以是對人的生活、人們故事、行為,以及組織運作、社會運動或人際關係的研究….它是利用非數學的分析程序,藉各種方式,包括觀察、訪問來搜集資料,並且利用文件、書籍、錄音、圖片、甚至包括人口普查的量化資料,來進行分析的程序。”~摘錄自徐宗國(1997)所譯上面兩位專家之「質性研究概論」

最近有一本書是「小數據」,其實它就是在談質性研究的書。相較於大數據這種利用量化資料或分析技術的方法,小數據或質性研究在洞悉消費者心中聲音、事物表象的弦外之音,往往更為精準而有效。

今天先分享到此,希望對目前在論文十字路口徘徊的研究者而言,有一點點想法的刺激。有空,大叔會再分享質性研究的技術、過程或應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