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教授就不知道是門戶之見還是井底之蛙
對質性研究不屑一顧
認為有數字有統計分析有量化模式才是好的研究
還好,我遇到的指導教授都是open minded的
即使他們是走量化的,但仍接受質性研究
而且質性研究愈來愈受到管理領域的重視也是一個事實
要說質性研究不客觀,沒標準
難道量化研究靠幾個抽樣就能代表這世界的真實現象嗎?
難道不會有研究者也會為了牽就研究目的或導向某些漂亮合理的結果而去操弄數字和過程嗎?
別傻了,我看太多了,量化研究仗勢著自己是量化,仗勢著自己有某個分析工具好像很專業很有後台一樣,而去亂做一通,結果也是自說自話去的詮釋
沒有考慮到該現象當時的整個背景脈絡(context)
以下是小弟在唸書時,
為準備資格考
在許士軍教授的”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這門課上學到的有關
質性及量化研究的基本概念
質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目的在說明、解釋或預測真實世界的現象。它常牽涉到如何利用質性資料來做解釋(explain)或感同身受(understand)社會現象。常用的質性資料包括:訪談、文件資料、參與觀察。常見的質化研究種類則包括:詮釋主義者(interpretivist)常採用的行動(action)研究、個案(case)研究、民族學誌(ethnography)、論述分析、演講分析(discourse)、詮釋學(hermeneutics)等。(張紹勳,p220)
質化研究(qualitive research)定義
探討人類符號、解釋與意願之建構,認為世界是因人類主觀存在而形成,並沒有絕對的真相,必須經過體驗才會真正瞭解,也才能說明、解釋或預測真實世界的現象。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定義
探討社會現象客觀存在的事實,以有系統的觀察與控制、精確的定義測量與分析、完成可重複檢證的發現等實證性的研究方法所進行的研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